中正大學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中文): 專題實驗(二) 開課單位: 資訊工程學系(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課程名稱(英文) Computer Project (II) 課程代碼 4104801_05
授課教師: 熊博安 學分數 2
必/選修 必修 開課年級 大四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課程概述:
課程之目的為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專業技能及實務經驗之人才。透過本課程,學生可將理論與實務相印證,提升理論學習效果,並強化學生的實務能力,使人才培育更能符合產業界的需求。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o professionals with both technical expertis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able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oretical learning while strengthening their practical skills. This approach ensures that talent development aligns more closely with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
學習目標:
1. 整合各專業課程所學習之理論與技能。
2. 充實實務經驗,落實學習效果。
3. 學習獨立查詢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增進未來就業能力與機會。
5. 團隊合作與人際關係之學習。
教科書:

課程大綱 分配時數 核心能力 備註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講授 示範 隨堂作業 其他
專題指導 54 1.11.21.32.12.22.33.13.23.34.14.2

教育目標
1.專業基礎知識. 使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成為資訊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
2.培養創造能力. 使學生具有運用所學到的各種專業知識與理論以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與創新
3.自我挑戰能力與終身學習. 讓學生習於自我挑戰、獨立思考,學會思維創新、領導及組織團隊、有效溝通、終身學習之能力
4.社會人文素養與國際視野. 讓學生具備關懷社會的情操與人文素養,並具國際觀,奉獻社會國家及人類

核心能力
1.1.具有資訊工程相關基礎知識之吸收與了解的能力(Capability to grasp foundational knowledge in computer science.)
1.2.具有運用資訊工程理論及應用知識,分析與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Capability to use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knowledge to analyze and solve related problems.)
1.3.在資訊工程的許多領域中,具有至少某一項專業能力,例如:硬體、軟體、多媒體、系統、網路、理論等(Professional in at least one area, including hardware, software, multimedia, system, networking, and theory.)
2.1.具有資訊工程實作技術及使用計算機輔助工具的能力(Capability to perform computer science implementations and use computer-aided tools.)
2.2.具有設計資訊系統、元件或製程的能力(Capability to design computer systems, components, or processes.)
2.3.具有科技寫作與簡報的能力。(Capability to write and present technical materials.)
3.1.具有除了已有的應用領域之外,亦可以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於新的領域或跨多重領域,進行研發或創新的能力。(Capability to apply on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a new application domain or across multiple different application domains.)
3.2.具有領導或參與一個團隊完成一項專案任務的能力並且具有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的能力。(Capability to lead or participate in group projects, wit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teamwork.)
3.3.具有因應資訊科技快速變遷之能力,培養自我持續學習之能力。(Capability to adapt to rapidly changing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o develop self-learning capabilities.)
4.1.具有社會責任、人文素養及奉獻精神。(The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humanity, and contribution.)
4.2.具有工程倫理、宏觀能力、國際觀及前瞻視野。(The awareness of engineering ethics, broad capabilities, and global and contemporary visio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師指定之教科書籍

教學要點概述:
1. 教材編選(可複選):自編簡報(ppt)教科書作者提供
2. 教學方法(可複選):講述板書講述
3. 評量工具(可複選):上課點名 0%, 隨堂測驗0%, 隨堂作業0%, 程式實作0%, 實習報告0%,
                       專案報告0%, 期中考0%, 期末考0%, 期末報告0%, 其他100.00%,
4. 教學資源:課程網站 教材電子檔供下載 實習網站
5. 教學相關配合事項:

課程目標與教育核心能力相關性        
請勾選:1.11.21.32.12.22.33.13.23.34.14.2
1.1 具有資訊工程相關基礎知識之吸收與了解的能力(Capability to grasp foundational knowledge in computer science.)
為何有關:
專題需整合大學期間所學課程,展示對資訊工程基礎知識的理解。
達成指標:
能正確運用基本原理與概念完成專題內容。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1.2 具有運用資訊工程理論及應用知識,分析與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Capability to use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knowledge to analyze and solve related problems.)
為何有關:
專題中需針對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達成指標:
能選擇合適的理論與方法解決專題中遭遇的問題。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1.3 在資訊工程的許多領域中,具有至少某一項專業能力,例如:硬體、軟體、多媒體、系統、網路、理論等(Professional in at least one area, including hardware, software, multimedia, system, networking, and theory.)
為何有關:
每位學生將聚焦某一專業領域完成專題任務。
達成指標:
能夠獨立設計並實作具代表性的應用系統或模組。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2.1 具有資訊工程實作技術及使用計算機輔助工具的能力(Capability to perform computer science implementations and use computer-aided tools.)
為何有關:
專題需進行程式撰寫、模擬、測試等實務操作。
達成指標:
熟悉並能有效使用相關工具輔助完成專題。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2.2 具有設計資訊系統、元件或製程的能力(Capability to design computer systems, components, or processes.)
為何有關:
專題本質即為系統開發或流程設計任務。
達成指標:
能進行系統性規劃並產出設計文件。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2.3 具有科技寫作與簡報的能力。(Capability to write and present technical materials.)
為何有關:
專題需撰寫報告與進行口頭簡報。
達成指標:
能以條理分明方式表達專題內容與成果。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3.1 具有除了已有的應用領域之外,亦可以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於新的領域或跨多重領域,進行研發或創新的能力。(Capability to apply on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a new application domain or across multiple different application domains.)
為何有關:
鼓勵學生發展具創新性的專題主題,跨足AI、IoT等新興應用。
達成指標:
主題具有創意,並整合不同領域知識。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3.2 具有領導或參與一個團隊完成一項專案任務的能力並且具有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的能力。(Capability to lead or participate in group projects, wit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teamwork.)
為何有關:
專題以小組合作方式完成,需良好團隊運作。
達成指標:
團隊間分工明確、成員互助完成任務。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3.3 具有因應資訊科技快速變遷之能力,培養自我持續學習之能力。(Capability to adapt to rapidly changing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o develop self-learning capabilities.)
為何有關:
學生需主動查找資料、學習新工具以完成專題。
達成指標:
能獨立學習與應用課外新知。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4.1 具有社會責任、人文素養及奉獻精神。(The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humanity, and contribution.)
為何有關:
鼓勵學生關注資訊技術對社會的正向影響,專題選題亦可涉足公益或教育面向。
達成指標:
專題選題具社會關懷精神或提升生活品質之導向。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
4.2 具有工程倫理、宏觀能力、國際觀及前瞻視野。(The awareness of engineering ethics, broad capabilities, and global and contemporary vision.)
為何有關:
專題實作過程中,需考量資料隱私、版權、永續發展等議題。
達成指標:
能在開發過程中展現對工程倫理與長遠發展的思考。
評量工具(可複選):
透過專題成果展報告內容,由教師評分。